:::
論文分類 | 碩士 |
---|---|
學號 | 91625004 |
姓名 | 彭于珈 Yu-Chia Peng |
標題 | 東亞地區降水氣候的特徵分析 |
指導教授 | 隋中興 Chung-Hsiung Sui |
畢業日期 | 2004-07 |
附件檔案 |   |
參考連結 | http://etd.lib.nctu.edu.tw/cgi-bin/gs32/ncugsweb.cgi?o=dncucdr&s=id=%22NCU91625004%22.&searchmode=basic |
摘要 | 本研究分析東亞地區降雨的氣候變化時空特徵。使用資料主要包括:1)台灣20個主要氣象測站52年(1951~2002年)的月降水紀錄;2)中國境內160個測站50年(1951~2000年)的月降水紀錄;3) 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空間解析度0.5經緯度的月資料。 在做分析之前,首先將各變量每年同月的值相加平均求其各自的月氣候值(climatology),再將各月的變量資料減去各自的月氣候值,求得月變異值(anomaly)。 從近50年的溫度線性變化趨勢來看,中國及東亞地區的溫度變化皆為明顯上升的趨勢。降雨的趨勢分析顯示,雖大部分地區的趨勢未滿足統計信心度檢定,但大致上來說,中國地區的降水,在暖季減少,冷季增加。台灣地區剛好相反,暖季增加,冷季減少。 分析及比較其氣候年週期循環(annual cycle)。以中國160個測站為基準,與其最為接近的是CRU,其次為CPC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CMA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GPCP)最差。其年循環的特徵為:一、二月時中國的降水主要在東南近海地區,從三月開始降雨往內陸增加,五月時東北地區的降雨也開始增加,直至八月,除中國西北地區降雨仍不足50公釐之外,大部分地區都有100公釐以上,到了九月降水開始往回退,直到十二月,其雨量可說是全年最少的一個月,大部分地區,其月降雨皆不足50公釐。 利用經驗正交函數(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析其年際間氣候變異特徵,得到的結果顯示,此地區主要的變化是以中國東南為主。進一步將測站資料及主要的EOF特徵模的時間序列進行波譜分析(Power Spectral Analysis)及奇譜分析(Singular Spectral Analysis,SSA)。資料分析顯示,台灣及中國降雨的變化有準兩年(1.5~2.5)、3.5年及年代際(12~17年)振盪。台灣的年代際振盪存在著近雨年振盪,其與中國的年代際振盪在1978年之前有明顯相差,台灣地區發生早於中國的變化,但是1978年之後兩者相位一致。2002年之後,台灣與中國地區的年代際振盪進入負相位。 |
參考文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