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

:::

本所劉康克教授針對本次海研五號沉船事件發表評論於聯合報民意論壇

最新消息
張貼人:網站管理員公告日期:2014-10-17
 f sdfsdf
資料來源:【2014/10/13 聯合報】
http://www.udn.com/2014/10/13/NEWS/OPINION/X1/8995218.shtml

在哪裡沉沒 就在哪裡啟航

【聯合報╱劉康克/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國科會國家海洋研究中心前主任(桃縣中壢)】
2014.10.13 02:02 am

  國慶日晚上約九時,一位朋友忽然來電,我接起電話,對方鬆了一口氣,說:「聽到你的聲音真好!」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海研五號出事了,我以為你在那條船上!」我說:「我是在海研二號上。」出事那天,我正好是海研二號二O五八航次的領隊,在台灣海峽作業。我趕忙打開電視和電腦查看有關消息,才知道海研五號失去動力,在澎湖外海傾斜進水,情況危急,這消息如一巨石撞擊我身,心情沉入谷底,因為船上有多位我的友人。我們當日白天才剛從澎湖水道頂風北上,完全可以了解海上風浪的情況。尤其入夜之後,風浪又會再強一級,救援工作更困難。我和內人立刻跪下禱告,祈求天父保守那些同仁。

  次日知道許世傑博士和林怡君研究員不幸罹難,非常難過。許博士是這次探測航次研究計畫的主持人,他必定是讓所有人先登上救生艇,以致他不幸罹難。他是台大海研所造就的優秀學者,在大氣懸浮微粒、空氣汙染的研究上十分專精,並鑽研大氣化學對海洋生態之影響,使他成為這方面獨步全台,乃至東南亞之傑出科學人才,他壯年辭世真令人嘆息。勉懷逝者,黃鍔院士如此說:「他們是海洋研究的烈士,為著海洋探測付出他們最後一絲的努力,我們生者必須要將這探測海洋的火炬,繼續傳承下去,使他們的早逝不致白費了!」

  海研五號失事原因尚待調查,不外乎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但這是一個過於簡化的劃分方式。實際上,不同的自然狀況與不同的人為條件的匹配下,會造成非常不同的結果。二十年前海研一號曾擱淺於屏東車城外海,但那時天候非常好,讓海軍順利將船拖離淺灘。這次海研五號失去動力即無法操控,不幸遇上黃蜂颱風外圍環流,平均風速在四十節以上,這已經是輕度颱風的等級。強風大浪,一旦船艙進水且無法抽出便會沉沒。

  台灣天然資源極其有限,海洋資源幾乎是唯一選項。早在民國九十年,國內海洋界就開始努力推動建造三千噸級的新研究船,以積極探測海洋資源。因為當時最大的海研一號只有八百噸,而二、三號只有二百五十噸。歷經十年的籌劃才動工,於一百年下水,一O一年啟用。五號之沉沒,對於台灣做為海洋國家是重大打擊。

  海研五號的沉沒重創了我們,但絕不能退縮,更不可互相諉過。我們要以更積極的作為開拓台灣海洋疆域的資源,開創華人世界未曾發揚光大的海洋文化。我建議,未來建造新研究船時,將之命名為「世傑號」與「怡君號」,以紀念他們為海洋付出的生命。海洋探測必須仰賴團隊方式打拚,所以未來也要用更審慎的態度,不容任一環節鬆動,讓這一次的打擊,成為未來鞭策台灣海洋探測躍進的動力,也教世傑與怡君長久伴隨我們。

最後修改時間:2019-08-26 PM 4:08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