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

:::

106/10/31 14:00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游能悌副教授 演講

演講公告
張貼人:網站管理員公告日期:2017-10-27
 
演 講 公 告
 

講題:基隆-金山海嘯的沉積作用、再現間隔、與可能成因

 

主講人:游能悌 副教授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時間:10月31日(星期二)下午2點
 

地點:中央大學科學一館S-325教室
 

摘要:
 
  歷史記載1867年基隆與金山遭受海嘯侵襲,和平島與金山平原的調查也發現相關的堆積物;不過只在金山發現另一次古事件的堆積物。為了評估海嘯的再現間隔,本團隊進行更前期古海嘯堆積物的調查。
  結果發現在和平島、金山獅頭山、與金山平原中,都各有3到4次海相事件堆積層。在和平島海拔6到12公尺的海崖,除了1867年生物碎屑礫石層,有三層夾在土壤層中的浮石與砂岩圓礫層。在獅頭山海拔3到5公尺的海崖,有三層夾在土壤層中的浮石與砂岩圓礫層。在金山平原距海500到800公尺的河岸鑽井,除了之前發現的二層石英砂之外,另有二層含有浮石與硬頁岩圓礫的砂層。
  富含石英、圓岩礫與浮石等特徵指示海相的沈積物來源。海崖堆積層的標高超過百年來颱風暴潮高度,平原堆積層的位置也超過暴潮入侵縱深,因此都反映海嘯高能量的堆積特性—長波長與高震幅。另外,土壤層指示各事件之間有頗長的時間間隔,也排除了颱風暴潮的高頻率作用。
  這些堆積層的碳十四定年指示4次古海嘯事件,分別是150年前(1867年)、300年前、600年前與900年前。除了1867年之外,其他事件的間隔非常相近(約300年),堆積的標高與縱深也相當一致。因此我們初步推測最可能的再現間隔約為300年,次要規模的海嘯間隔約150年。基於1867年(150年前)的地震與海嘯、1694年(323年前)的地震、與300年左右的再現間隔,目前看來這些海嘯的成因與構造活動關連最大。
 
最後修改時間:2017-10-27 PM 1:52

cron web_use_log